「產業遺產與歷史景觀」心得感想
專題演講又到了交期末報告的時間
想到期中的報告雖然是硬擠出來的
但思考後 還是頗有感觸
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產業遺產與歷史景觀-關於瑞芳地區礦業文化景觀的作業備忘錄
演講者: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林鍫 副秘書長
隨著文化觀光或文化產業逐漸受到重視後,文化遺產的管理維護觀念也由過去的凍結式保存,逐漸轉化為更加考慮到人生活在地區的互動。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轉化」、「活化」歷史、文化及自然的資源,如何運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產,卻不濫用而能永續經營,進而能與觀光產業、地方發展相輔相成,創造獨特的地方魅力,是推動文化觀光的重要課題。(引用自http://blog.yam.com/zerotoone/trackback/20802311)
這樣的議題在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林鍫副秘書長的敘述下變的淺顯易懂,以他從事金瓜石與九份產業遺產與歷史景觀保存運動經驗告訴我們如何規劃文化景觀。由於之前曾經前往九份、金瓜石、平溪、十分等台灣早期發展興盛的小鎮參觀,因而對林先生的解說感到非常親切,也對九份、金瓜石地區產業發展的起落更加了解。以下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我對九份與金瓜石的觀感與文化景觀的建議。
「九份」之名源自於早期此地只有九戶人家,背山面海,由於當地交通不便,所有物資皆靠港口運送,又因這九戶人家沒有門牌,因此民生用品都要分成九份,因而有了「九份」的地名。「九份」因產金而興起並形成聚落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890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至基隆鐵路的時代,當時九份由人煙罕至的小鎮,搖身一變成為人口眾多的聚落。之後甲午戰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將九份的繁華帶入了最高峰。直到二次大戰後,採礦漸止,封坑廢礦後,人口外流殆盡,九份猶如南柯一夢般戛然沉寂下來。直到至1989年,電影「悲情城市」、電視廣告「伯朗藍山咖啡」的傳播與渲染,九份再次吸引人潮回流,造就第三次的興盛。
由照片中可看到九份以豎崎路串聯基山路、輕便路及汽車路,是座標準的山城。尤其從舊道口的基山路至豎崎路的昇平戲院,可說是九份的鬧街,夜晚層層疊跌的燈火通明,使九份的夜景吸引許多人的駐留。假日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昔日礦業城市的九份轉變為今日的觀光城市,帶動起屬於她獨特的復古文化,然而過度的商業活動也會將屬於在地的生活氣質破壞殆盡,因此當地的居民與政府單位應積極保留九份人的生活痕跡,並管制商業活動的形式,並非屬於九份的特殊文化的商業行為就應移往別處,讓真正屬於九份的人文情懷存在此處。
在九份旅遊時,我想起過去曾到訪過的廈門鼓浪嶼,廈門的鼓浪嶼與九份所散發出來的在地情感非常相似。鼓浪嶼四周環海,過去曾被多國佔領,使當地建築形式呈現非常多元的姿態。近年來由於政府管制車輛進入,並且將面港口處規劃成觀光景點,使島上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會」、「鋼琴之島」的美稱。鼓浪嶼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當地人的生活還是存在,當遊客步行在曲折小徑上,還能看到家家戶戶在曬衣服、打羽球、醃菜頭,在那裡遊客所接近的是在地人的生活,看到的是處處可見的建築歷史與聽到居民的談笑聲,縱使當地有因港口而形成的商業活動,卻不減此地的文化魅力。我認為九份能發展的產業不只是昔日礦業的文化與電影情節的記憶,其實就連最初的地名都是有故事性的,對許多人,九份有其獨特的場所精神,只是等待人們重新去塑造它的故事。
與九份同屬觀光重地的金瓜石地區,例假日的人潮造成當地交通擁擠,但也帶來居民的商機,黃金山城從原始的礦業都市到今日的觀光要地,可以看出其聚落完全依產礦而起,也依礦產枯竭而落。但也因為九份老街的懷舊古調和民國93年10月黃金博物園區的正式開放,已經吸引數十萬海內外人潮前往金瓜石地區觀光。隨著歲月的累積與沉澱,似乎屬於黃金山城的昔日風華正點點滴滴再次凝聚當中。由於當地的交通並未如九份方便,因而此區的地景文化比較特殊,商業性價值較低,整理開發較緩慢,除了黃金博物館週遭已經開發外,其他區域似乎遲遲不見有較好的規劃,如水湳洞選煉場就好似龐貝城般矗立著,卻無任何開發計畫,實為可惜。如果政府能將此區整理規劃成觀光工廠,重新建構昔日的廠房模樣,並加入故事性元素,或許能帶入新的觀光人潮,也能掀起一波黃金古城新議題,就等待有心人來挖掘這裡的寶藏,開啟瑞芳礦業文化景觀其永續性經營的里程碑。
想到期中的報告雖然是硬擠出來的
但思考後 還是頗有感觸
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產業遺產與歷史景觀-關於瑞芳地區礦業文化景觀的作業備忘錄
演講者: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林鍫 副秘書長
隨著文化觀光或文化產業逐漸受到重視後,文化遺產的管理維護觀念也由過去的凍結式保存,逐漸轉化為更加考慮到人生活在地區的互動。在這樣的過程中,如何「轉化」、「活化」歷史、文化及自然的資源,如何運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產,卻不濫用而能永續經營,進而能與觀光產業、地方發展相輔相成,創造獨特的地方魅力,是推動文化觀光的重要課題。(引用自http://blog.yam.com/zerotoone/trackback/20802311)
這樣的議題在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林鍫副秘書長的敘述下變的淺顯易懂,以他從事金瓜石與九份產業遺產與歷史景觀保存運動經驗告訴我們如何規劃文化景觀。由於之前曾經前往九份、金瓜石、平溪、十分等台灣早期發展興盛的小鎮參觀,因而對林先生的解說感到非常親切,也對九份、金瓜石地區產業發展的起落更加了解。以下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我對九份與金瓜石的觀感與文化景觀的建議。
「九份」之名源自於早期此地只有九戶人家,背山面海,由於當地交通不便,所有物資皆靠港口運送,又因這九戶人家沒有門牌,因此民生用品都要分成九份,因而有了「九份」的地名。「九份」因產金而興起並形成聚落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890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至基隆鐵路的時代,當時九份由人煙罕至的小鎮,搖身一變成為人口眾多的聚落。之後甲午戰爭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將九份的繁華帶入了最高峰。直到二次大戰後,採礦漸止,封坑廢礦後,人口外流殆盡,九份猶如南柯一夢般戛然沉寂下來。直到至1989年,電影「悲情城市」、電視廣告「伯朗藍山咖啡」的傳播與渲染,九份再次吸引人潮回流,造就第三次的興盛。
由照片中可看到九份以豎崎路串聯基山路、輕便路及汽車路,是座標準的山城。尤其從舊道口的基山路至豎崎路的昇平戲院,可說是九份的鬧街,夜晚層層疊跌的燈火通明,使九份的夜景吸引許多人的駐留。假日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昔日礦業城市的九份轉變為今日的觀光城市,帶動起屬於她獨特的復古文化,然而過度的商業活動也會將屬於在地的生活氣質破壞殆盡,因此當地的居民與政府單位應積極保留九份人的生活痕跡,並管制商業活動的形式,並非屬於九份的特殊文化的商業行為就應移往別處,讓真正屬於九份的人文情懷存在此處。
在九份旅遊時,我想起過去曾到訪過的廈門鼓浪嶼,廈門的鼓浪嶼與九份所散發出來的在地情感非常相似。鼓浪嶼四周環海,過去曾被多國佔領,使當地建築形式呈現非常多元的姿態。近年來由於政府管制車輛進入,並且將面港口處規劃成觀光景點,使島上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會」、「鋼琴之島」的美稱。鼓浪嶼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當地人的生活還是存在,當遊客步行在曲折小徑上,還能看到家家戶戶在曬衣服、打羽球、醃菜頭,在那裡遊客所接近的是在地人的生活,看到的是處處可見的建築歷史與聽到居民的談笑聲,縱使當地有因港口而形成的商業活動,卻不減此地的文化魅力。我認為九份能發展的產業不只是昔日礦業的文化與電影情節的記憶,其實就連最初的地名都是有故事性的,對許多人,九份有其獨特的場所精神,只是等待人們重新去塑造它的故事。
與九份同屬觀光重地的金瓜石地區,例假日的人潮造成當地交通擁擠,但也帶來居民的商機,黃金山城從原始的礦業都市到今日的觀光要地,可以看出其聚落完全依產礦而起,也依礦產枯竭而落。但也因為九份老街的懷舊古調和民國93年10月黃金博物園區的正式開放,已經吸引數十萬海內外人潮前往金瓜石地區觀光。隨著歲月的累積與沉澱,似乎屬於黃金山城的昔日風華正點點滴滴再次凝聚當中。由於當地的交通並未如九份方便,因而此區的地景文化比較特殊,商業性價值較低,整理開發較緩慢,除了黃金博物館週遭已經開發外,其他區域似乎遲遲不見有較好的規劃,如水湳洞選煉場就好似龐貝城般矗立著,卻無任何開發計畫,實為可惜。如果政府能將此區整理規劃成觀光工廠,重新建構昔日的廠房模樣,並加入故事性元素,或許能帶入新的觀光人潮,也能掀起一波黃金古城新議題,就等待有心人來挖掘這裡的寶藏,開啟瑞芳礦業文化景觀其永續性經營的里程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