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覽之發展趨勢」心得感想
(二)「博物館展覽之發展趨勢」心得感想
演講者:林志峰
博物館對念設計的學生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但設計過後常常落入設計迷失,往往不知如何設計內部的展示空間,使設計流於空泛甚為可惜。博物館展示設計與一般藝術館、美術館相似,但展品卻大有不同,不同的展品應該要用不同的展示手法,而且博物館設立的目的也應該要非常多元,才能讓展館具備「博物」的意義。目前我看到台灣的博物館鮮少讓我感到滿足,原因除了內部展示動線設計不良,導致人潮擁擠外,另外展示內容太過表象,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也是原因所在,身為未來室內設計師的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傳達展品本身的價值與內涵,並讓參觀的民眾用最短的方式以直覺了解展覽本身的意義。
一場展覽要辦得成功,有很多組成要素要成立,包含策展人的觀點要切中大眾的心理外,展覽的方式也要以大眾的熟悉的模式展出才有效果。就如同一位作家,寫書的目的就應該要寫大眾看得懂的文字,而非使用艱難生澀的字眼來彰顯自以為的博學多聞,才能為自己與出版商產生最大的利潤;一位專業的講者,若要推行自己的專業理念,也應該要用大眾的語言闡述,而非用專業的詞彙來說明。林老師曾說過,設立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了解展品的意義與內涵,若是用了不友善、不親民的文字與展覽方式,豈不是破壞當初的出發點。
以下就我自己本身喜愛觀展,加上曾經在當代藝術館當義工的經驗,讓我了解並接觸一個展覽內部運作方式及佈展過程。在此我來談談去年到日本旅遊的經驗。
一般人很少會注意桃園中正機場內部有的驚奇,其實機場裡就有歷史博物館週邊商品的販賣,如老師所說的,每一處角落都遍佈著設計者的用心,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存在著市場商機,設計者的想法是希望旅客離開台灣前,帶一份歷史博物館的伴手禮,不但傳遞台灣的文化,也為博物館賺進生意。我很同意這樣的方式,但真正進到內部參觀時,還是有感到遺憾的地方,第一是內部的販賣品都是高價位,對於一般旅客來說,只敢遠觀而不敢褻玩焉,價格拉開旅客與商品間的距離;第二是內部的販賣人員態度冷漠,縱使具備解說展品的能力,但似乎只解說給潛在的國外的買主或是穿著高檔的旅客,對於一般旅客很少會釋出善意,相對地也失去一些潛在的客源。我認為內部應該擺放一些較親人的商品,除了較低價格的商品外,也可以將客層定位在一般經濟能力的旅客身上,並且讓人可以觸摸展品並且拍照,讓旅客可以輕鬆地逛,沒有經濟壓力的掏出荷包,並且主動透過部落格為機場內的展售區做網路行銷,這樣才能達到展示與行銷的目的。
另一個博物館參觀經驗是秋田縣立博物館,在我參觀之後,頓時對博物館設立的方式開了另一種眼界。雖然秋田的人口不多,但政府經營博物館還是相當用心。該館運用幽默的手法展示,提供一座家長與孩子邊玩邊學習的體驗型博物館,許多家長很喜歡帶孩子到那度過週末時光,除了當地風景絕佳外,內部的展示方式與內容,還有空間設計都提供寓教於樂的效果。由於不需要門票,因此就連旅客都能隨心到內部參觀。那兒的展示大多採取開放的設計手法,大人小孩都可以用手觸摸,感受展品的質感,而非只能以眼觀看,這是台灣很難看到的作法,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傳遞展品本身的歷史性,很多展品雖然稀有,但並不是高不可攀,設計師的思考模式是讓大眾了解它們曾經存在於任何人的生活中,有本身存在的意義。由於人類是用五感學習,透過觸摸的方式能讓他們印象加深,若是永遠只能透過玻璃櫃觀看,那種真實感頓時減少很多。我非常認同該館的展示設計,由於展品本身存放於博物館中,就已經說明它們的稀有性與重要性,實在沒有必要再以玻璃櫃阻隔展品與人的接觸,除非是具有危險或相當脆弱的展品,才需要外在的保護。
我想日本的博物館能做到那樣的水準,與一個國家的國民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係,今日台灣的博物館展示大多以防範的心態在做展示設計,所有的東西都要加裝防盜器使用玻璃櫃,甚至每一處展間都有義工盯著展示品,以避免展品被竊、被破壞,但日本的博物館卻能將展示設計的重心放在如何傳遞展品本身的價值給觀展者,觀展的人也能以尊重的心態面對展示品與設計者,並有共同的理念保護展品,將展示物的完整性讓給下一位觀展的人。這樣的落差是否在於教育的方式不同呢?許多人都說博物館的設計目的是在於教育,但當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都以負面的方式在傳達,台灣的國民是否也都用負面的方式在教導下一代的思考呢?今天當我們在談論台灣的博物館展示該如何設計時,何不先想想自己是否曾經做了破壞博物館的舉動?我們應該先學會尊重別人,再談談博物館設計的好壞,才是正確的做法。
演講者:林志峰
博物館對念設計的學生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但設計過後常常落入設計迷失,往往不知如何設計內部的展示空間,使設計流於空泛甚為可惜。博物館展示設計與一般藝術館、美術館相似,但展品卻大有不同,不同的展品應該要用不同的展示手法,而且博物館設立的目的也應該要非常多元,才能讓展館具備「博物」的意義。目前我看到台灣的博物館鮮少讓我感到滿足,原因除了內部展示動線設計不良,導致人潮擁擠外,另外展示內容太過表象,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也是原因所在,身為未來室內設計師的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傳達展品本身的價值與內涵,並讓參觀的民眾用最短的方式以直覺了解展覽本身的意義。
一場展覽要辦得成功,有很多組成要素要成立,包含策展人的觀點要切中大眾的心理外,展覽的方式也要以大眾的熟悉的模式展出才有效果。就如同一位作家,寫書的目的就應該要寫大眾看得懂的文字,而非使用艱難生澀的字眼來彰顯自以為的博學多聞,才能為自己與出版商產生最大的利潤;一位專業的講者,若要推行自己的專業理念,也應該要用大眾的語言闡述,而非用專業的詞彙來說明。林老師曾說過,設立博物館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了解展品的意義與內涵,若是用了不友善、不親民的文字與展覽方式,豈不是破壞當初的出發點。
以下就我自己本身喜愛觀展,加上曾經在當代藝術館當義工的經驗,讓我了解並接觸一個展覽內部運作方式及佈展過程。在此我來談談去年到日本旅遊的經驗。
一般人很少會注意桃園中正機場內部有的驚奇,其實機場裡就有歷史博物館週邊商品的販賣,如老師所說的,每一處角落都遍佈著設計者的用心,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存在著市場商機,設計者的想法是希望旅客離開台灣前,帶一份歷史博物館的伴手禮,不但傳遞台灣的文化,也為博物館賺進生意。我很同意這樣的方式,但真正進到內部參觀時,還是有感到遺憾的地方,第一是內部的販賣品都是高價位,對於一般旅客來說,只敢遠觀而不敢褻玩焉,價格拉開旅客與商品間的距離;第二是內部的販賣人員態度冷漠,縱使具備解說展品的能力,但似乎只解說給潛在的國外的買主或是穿著高檔的旅客,對於一般旅客很少會釋出善意,相對地也失去一些潛在的客源。我認為內部應該擺放一些較親人的商品,除了較低價格的商品外,也可以將客層定位在一般經濟能力的旅客身上,並且讓人可以觸摸展品並且拍照,讓旅客可以輕鬆地逛,沒有經濟壓力的掏出荷包,並且主動透過部落格為機場內的展售區做網路行銷,這樣才能達到展示與行銷的目的。
另一個博物館參觀經驗是秋田縣立博物館,在我參觀之後,頓時對博物館設立的方式開了另一種眼界。雖然秋田的人口不多,但政府經營博物館還是相當用心。該館運用幽默的手法展示,提供一座家長與孩子邊玩邊學習的體驗型博物館,許多家長很喜歡帶孩子到那度過週末時光,除了當地風景絕佳外,內部的展示方式與內容,還有空間設計都提供寓教於樂的效果。由於不需要門票,因此就連旅客都能隨心到內部參觀。那兒的展示大多採取開放的設計手法,大人小孩都可以用手觸摸,感受展品的質感,而非只能以眼觀看,這是台灣很難看到的作法,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傳遞展品本身的歷史性,很多展品雖然稀有,但並不是高不可攀,設計師的思考模式是讓大眾了解它們曾經存在於任何人的生活中,有本身存在的意義。由於人類是用五感學習,透過觸摸的方式能讓他們印象加深,若是永遠只能透過玻璃櫃觀看,那種真實感頓時減少很多。我非常認同該館的展示設計,由於展品本身存放於博物館中,就已經說明它們的稀有性與重要性,實在沒有必要再以玻璃櫃阻隔展品與人的接觸,除非是具有危險或相當脆弱的展品,才需要外在的保護。
我想日本的博物館能做到那樣的水準,與一個國家的國民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係,今日台灣的博物館展示大多以防範的心態在做展示設計,所有的東西都要加裝防盜器使用玻璃櫃,甚至每一處展間都有義工盯著展示品,以避免展品被竊、被破壞,但日本的博物館卻能將展示設計的重心放在如何傳遞展品本身的價值給觀展者,觀展的人也能以尊重的心態面對展示品與設計者,並有共同的理念保護展品,將展示物的完整性讓給下一位觀展的人。這樣的落差是否在於教育的方式不同呢?許多人都說博物館的設計目的是在於教育,但當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都以負面的方式在傳達,台灣的國民是否也都用負面的方式在教導下一代的思考呢?今天當我們在談論台灣的博物館展示該如何設計時,何不先想想自己是否曾經做了破壞博物館的舉動?我們應該先學會尊重別人,再談談博物館設計的好壞,才是正確的做法。
留言
張貼留言